認識蕨類|戶外課

蕨類教父。郭城孟

認識蕨類入門篇 iNAT紀錄

按步道觀察順序

 基隆@大武崙砲台

鳳尾蕨|三叉蕨|金星蕨|合囊蕨|碗蕨|蹄蓋蕨*|烏毛蕨|海金沙

金山@獅頭山步道

鳳尾蕨|烏毛蕨|碗蕨|桫欏科|鱗毛蕨*|三叉蕨|金星蕨|鱗始蕨*


蕨類演化樹大架構

5+11+3|4|3+2|3+4

遠古蕨|5科

松葉蕨|木賊|水韭|卷柏|石松

中古蕨|11科

瓶爾小草|觀音坐蓮|紫萁|膜蕨|蚌殼蕨科|海金沙|裏白|桫欏科|瘤足蕨科|燕尾蕨|雙扇蕨

水生蕨|3科

田字草|槐葉蘋|滿江紅

近代蕨|無孢膜|4科

蘿蔓藤蕨|書帶蕨|水龍骨|禾葉蕨

近代蕨|有孢膜@脈頂|3+2科

腎蕨|骨碎補|碗蕨
鱗始蕨|鳳尾蕨

近代蕨|有孢膜@脈上|3+4科

烏毛蕨|鐵角蕨|蹄蓋蕨
鱗毛蕨|金星蕨|三叉蕨|蓧蕨



 基隆|大武崙砲台

@火車後方山壁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父母親|廣東鳳尾蕨 vs. 小孩|二型鳳尾蕨

減數分裂?有性繁殖?

無性繁殖?

二形鳳尾蕨複合群之系統分類研究

二型鳳尾蕨 

鳳尾蕨科|Pteris dimorpha
葉兩型 (vs. 翅柄鳳尾蕨)



廣東鳳尾蕨 

羽片尖端鋸齒緣|無假孢膜反捲

卡氏鳳尾蕨

鳳尾蕨科|Pteris cadieri @iNAT
別名:廣東鳳尾蕨、Pteris plumbea Christ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扇葉鐵線蕨

鳳尾蕨科|Adiantum flabellulatum|鐵線蕨屬



@火車後方山壁

5+11+3+4 > 無孢膜 > 散沙狀 > 蘿蔓藤蕨科

BUT 三叉蕨科

*大自然,總有例外

沙皮蕨

三叉蕨科|Tectaria harlandii 
頂羽片三叉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>固定形狀>白色單細胞毛>金星蕨

三葉新月蕨

金星蕨科|新月蕨屬|Pronephrium triphyllum 
弧脈

密毛小毛蕨

金星蕨科|小毛蕨屬|Christella parasitica 
野草級



5>合囊蕨科/觀音座蓮

觀音座蓮

合囊蕨科|Angiopteris lygodiifolia 
小時候>葉柄基部有關節
長大>羽片基部有關節
原始觀音座蓮|葉柄基部有關節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井欄邊草 (鳳尾蕨)

鳳尾蕨科|Pteris multifida
鳳尾草=青草茶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單脈 > 有毛無鱗片 > 碗蕨科

一回羽狀複葉|台北鱗蓋蕨 (vs.邊緣)
二回羽狀複葉|克氏鱗蓋蕨 (vs.粗毛)
三回羽狀複葉|熱帶鱗蓋蕨

一北二粗三熱帶

台北鱗蓋蕨

碗蕨科|鱗蓋蕨屬|Microlepia marginata var. bipinnata
羽片基部朝上側有耳狀突起 (vs. 邊緣鱗蓋蕨)
葉軸表面有溝 (vs. 邊緣鱗蓋蕨)


克氏鱗蓋蕨

碗蕨科|鱗蓋蕨屬|Microlepia krameri
葉羽軸表面有毛 (vs.粗毛)
葉面少毛 (vs.粗毛)
觸摸不具臭青味


熱帶鱗蓋蕨

碗蕨科|鱗蓋蕨屬|Microlepia speluncae

葉羽軸有短毛 (vs.華南)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 > 線型 > 斜交主脈 > 鐵角蕨/蹄蓋蕨科

雙蓋蕨屬
廣葉鋸齒|綠葉|裂葉雙蓋蕨

廣葉鋸齒雙蓋蕨

蹄蓋蕨科|雙蓋蕨屬|Diplazium dilatatum

野草級


綠葉雙蓋蕨。刺柄雙蓋蕨

蹄蓋蕨科|雙蓋蕨屬|Diplazium virescens 

鳥屎/短腸狀


裂葉雙蓋蕨

蹄蓋蕨科|雙蓋蕨屬|Diplazium lobatum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 > 線型 > 平行主脈 > 烏毛蕨科

烏毛蕨

烏毛蕨科|烏毛蕨屬|Blechnum orientale 
孢膜內捲朝向主脈



5> 假二叉>海金沙

海金沙

海金沙科|海金沙屬|Lygodium japonicum 
羽軸休眠芽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琉球鳳尾蕨

鳳尾蕨科|鳳尾蕨屬|Pteris ryukyuensis |NT





天草鳳尾蕨

鳳尾蕨科|鳳尾蕨屬|Pteris dispar
羽片上側常不規則羽裂 (vs.半邊羽裂鳳尾蕨)
羽片下側羽狀深裂較密 (vs.半邊羽裂鳳尾蕨)
側脈直達羽片邊緣



金山|獅頭山步道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姬書帶蕨

鳳尾蕨科|書帶蕨屬|Haplopteris anguste-elongata 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 > 線型 > 平行主脈 > 烏毛蕨科

東方狗脊蕨

烏毛蕨科|狗脊蕨屬|Woodwardia orientalis 
拉鍊蕨
孢膜朝內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單脈 > 有毛無鱗片 > 碗蕨科

 粗毛鱗蓋蕨

碗蕨科|鱗蓋蕨屬|Microlepia strigosa

葉羽軸表面無毛 (vs.克氏)



5>桫欏科

筆筒樹

桫欏科|桫欏屬|Sphaeropteris lepifera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 > 固定形狀 > 葉羽軸有溝 > 鱗毛科

南海鱗毛蕨

鱗毛蕨科|鱗毛蕨屬|Dryopteris varia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 > 固定形狀 > 葉羽軸無溝 > 三叉蕨科

翅柄三叉蕨

 三叉蕨科|三叉蕨屬|Tectaria decurrens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劍葉鳳尾蕨 。箭葉鳳尾蕨

鳳尾蕨科|鳳尾蕨屬|Pteris ensiformis 

營養葉基部一對羽片鈍頭


傅氏鳳尾蕨

鳳尾蕨科|鳳尾蕨屬|Pteris fauriei

參考補充資料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上>固定形狀>白色單細胞毛>金星蕨


小毛蕨

金星蕨科||小毛蕨屬|Christella acuminata|VU易受害

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內 > 鳳尾蕨科

日本金粉蕨

鳳尾蕨科|金粉蕨屬|Onychium japonicum

孢膜內捲幾乎合起來



@神秘海岸

5+11+3+4 > 有孢膜 > 脈頂 > 多脈 > 孢膜向外 > 鱗始蕨科

闊片烏蕨。闊葉烏蕨

鱗始蕨科|烏蕨屬|Odontosoria biflora 



小傅氏鳳尾蕨 Pteris fauriei  Hieron. var. minor Hieron.?

海岸鳳尾蕨 Pteris minor?Pteris minor (Hieron.) Y.S.Chao?


離岸珊瑚礁|海岸擬茀蕨

岩岸闊片烏蕨、(小)傅氏鳳尾蕨全緣貫眾蕨

海岸林|三叉蕨




補充資料 by

郭城孟老師



小傅氏鳳尾蕨(Pteris fauriei Hieron. var. minor Hieron.)

生長在台灣的岩石海岸地區,葉片較硬厚,植株也較矮小,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它是二倍體;相近的種類是傅氏鳳尾蕨(P. fauriei Hieron.),常見於低、中海拔的濶葉森林,是三倍體,植株較高、葉片也較薄;分子生物學研究指出二者起源自同一物種,三倍體的產生應是有一種起源自小傅氏鳳尾蕨的四倍體,和二倍體的小傅氏鳳尾蕨,所產生出來的雜交種,但是及至目前學界尚未找到四倍體的傅氏鳳尾蕨。

圖為小傅氏鳳尾蕨的兩張野外照片,以及另兩張拍自柏林植物園標本館的命名根據標本照片,採集者是Faurie,他是天主教的神父,曾於1903年來台,兩份標本小傅氏鳯尾蕨採自基隆,傅氏鳳尾蕨採自台北圓山,當時Faurie在台北下榻的地點就是今民生西路已經改建的天主堂。


小傅氏鳳尾蕨與傅氏鳳尾蕨的拉丁學名,是由Hieronymus在1914年發表在Hedwigia 植物學研究雜誌上,Hieronymus 是當時柏林植物園園長及植物標本館長,同時主編Hedwigia雜誌。



傅氏鳳尾蕨

具有由葉緣反捲的假孢膜,內藏孢子囊,乍看之下與小傅氏鳳尾蕨無異,不同的是它的孢子囊只有32顆比起小傅氏鳳尾蕨較大顆的孢子,後者的每個孢子囊則有64顆孢子;傅氏鳳尾蕨的孢子落地之後一樣也可以發育出配子體,可是腹面靠地一側缺藏卵器,更特別的是孢子體是由背面長出來,這是無性繁殖的特徵;小傅氏鳳尾蕨的孢子體是從配子體貼地一側由下往上鑽出來,是有性繁殖的特徵,因為配子體腹面有藏卵器。

傅氏鳳尾蕨是同源三倍體,就像是無子西瓜和香蕉一樣,無法行有性繁殖,後二者是人工誘導出來的,而傅氏鳳尾蕨是從台灣的土地自行演化出來的,它的孢子比較像是無性繁殖用的不定芽。






Pteridium aquilinum var. latiusculum

蕨(Pteridium latusculum) 

台灣中、低海拔山坡地一不小心就會看到的蕨類,單名就叫做蕨(Pteridium latusculum) ,英語 bracken,日語 warabi ,台語 三腳度阿,外表看起來其貌不揚,學術界著墨頗多。

日本人吃最多蕨的幼葉,其次是韓國人,醫學界曾報導它是罹患胃癌的主因。話雖如此,直至今日加州的日韓裔美國人還是樂此不疲,迫使美國林業部祭出山林野採的管制措施。

科學文獻指出,至少有100種以上的昆蟲會吃蕨,不過下場都不太好,因為蕨含有一種稱為ecdysone 的賀爾蒙,會讓昆蟲的新陳代謝加快導致死亡。古羅馬人習慣在床墊摻入蕨葉,想必也是多少知道蟲害會比較少。

蕨葉也含有thiaminase之酵素,會破壞生物體內的維他命 B1,蕨在溫帶地區是常見植物,尢其是在雪溶之後的春天,蕨的高度比初生的牧草高,是牛、馬、羊主要的取食目標,早年英國鄉下地區有名的家畜蹣跚病(bracken stagger)就是吃太多蕨引起的,嚴重時牛或馬還得撐開四條腿才能站得住。

蕨葉裏的化學兵工廠也能製造氰化物,會迅速湧向昆蟲撕裂的傷口,科學研究指出嫩葉製造氰化物的能力比老葉多。

就像很多其他的植物,蕨葉裏也含有單寧(tannin),具有苦味讓昆蟲不喜歡吃它,萬一吃了也會有不幸的後果,因為單寧會與細胞內的酵素結合,干擾維生的化學反應。

蕨向我們展示一億年來植物與昆蟲的戰爭,植物採取的化學防禦策略。不過人類川燙蕨葉可以去除單寧,破壞 thiaminase,致使吃蕨葉的風險降低。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