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態台北城 Eco Taipei x 郭城孟
講師:郭城孟
台北=地球村裡的一個角落
生活地景
郊山
以四指併攏狀
山脊(涼/溫)|斜面(亞熱帶)|山溝(熱帶雨林+海岸)
6500萬年前
大陸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,台灣島嶼開始浮出海平面
*2億年前北方大陸生物相
2萬年前@歐洲人類化石|冰河期阻擋
1萬年前@人類往東遷徙最後腳印@台灣>黑潮>日本>美洲
南島語族@南太平洋
農業包裹(agriculture package)=打包所有食、衣、文化所需的原料,如豬、雞、老鼠、麵包樹、芋頭、地瓜等。這些動植物並非原來就分布於該地,太平洋地區約有70種植物並非當地的原生種
冰河時期
200萬 - 1萬年間
海水結冰,海平面下降,台灣島嶼與大陸華南地區數度形成連接的陸橋 。來自亞洲北方大量的冰原動物與舊時器時代人類(如孑遺植物),為躲避嚴寒氣候,遷徙到溫暖南方和臺灣
筆筒樹|昆欄樹|台灣杉|台灣油杉|銀杏|山毛櫸
Milankovitch cycles 米蘭科維奇循環
100萬年前|41,300年週期
100萬年內|10萬年週期
千/萬年*7-8次 = 玉山山頂溫度@台北
20-40次=阿里山溫度@台北
明天過後 > 墨西哥北部 = 台灣緯度
台灣
又老又年輕=古老生物+年輕島嶼
熱帶生態的北界|寒帶生態的南界(全世界黑森林分布)
*熱帶雨林@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
*季節性乾旱熱帶生態@泰國
台北
形成最古老的丘陵地貌;古新店溪由林口臺地(發現鵝卵石)流入海洋
80萬年前
陽明山火山爆發,覆蓋在丘陵,熔岩流沿著現在的仰德大道流到內外雙溪。
陽明山區當時沒有動植物,而是從平地(丘陵地)的動植物慢慢移回山區,形成國家公園少有特有種
*第2次噴發
20萬年前
地層陷落(斷層線)形成台北盆地,造成大漢溪、基隆河(在瑞芳附近180度大轉彎)注入台北湖。盆地南邊接納新店溪,形成現今之淡水河水系(丘陵溪溝),最後從獅子頭與關渡兩處熔岩流的中間缺口注入台灣海峽
1萬年前
冰河期結束,冰河融化、海平面上升,海水倒灌至台北,形成大海灣,丘陵邊有許多海岸植
搭肉刺@芝山岩|魯花樹@大龍國小|沙朴@台大|稜果榕|血桐
*亞熱帶雨林@北部(vs. 季節性乾旱亞熱帶/熱帶@南部)
5000年前
台北盆地是一個半鹹水湖
僅有芝山、圓山、寶藏巖三處較高之小山丘/小島嶼。新石器文化(圓山、芝山岩、植物園)和金屬器文化(十三行文化),人類過著粗放漁獵的生活
貝塚遺址@芝山岩、圓山
1000年前
淡水沼澤濕地的台北
初步樣貌充滿瘴癘之氣(又濕又冷),人類(凱達格蘭族)開始農業開墾
水柳|穗花棋盤腳|風箱樹
200年前
明末清初漢人入墾,發展水圳、農業。
*裨海遊記|地震>斷層>台北湖
商業的交易(如茶葉)沿著最繁榮的大河開始熱鬧起來
茶葉@石碇、坪林|淡蘭古道
100年前
萬華開始發展(發音艋舺,所羅門島原民語義是獨木舟),由於河川淤積,轉移至大稻埕、中正區(日本,西門町原為墳墓區),再到建造灌溉渠道(瑠公圳)有著一大片水稻田的大灣(也就是現今大安區新生南路一帶)
Comments
Post a Comment